2021年6月30日晚,“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三季第十九讲,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贺州学院共同主办,由贺州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在B站和快手进行线上同步直播,贺州学院设分会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线下进行了观看。
此次讲座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洪忠教授于云端开讲;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点评;贺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吴郭泉为此次讲座特邀嘉宾。
讲座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教授主持。
|
贺州学院教师分会场 |
|
贺州学院学生分会场 |
|
贺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吴郭泉 |
我校校长吴郭泉致辞,介绍了贺州学院的基本情况,并对各位专家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在致辞中,吴校长着重介绍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取得的成果。吴校长说:“我校是广西最早开办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的高校,该专业以培养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较强的影视、新闻、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的应用型传媒人才为目标,构建了集协同性、文化性、实践性、思政性为一体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地域优秀文化为载体、以文化的影视生产为抓手、以田野教学为路径,选取纪录片、微电影、动漫、新闻等多种节目形式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成果丰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8年获批广西本科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广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文化与传媒学院获得了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项、广西“三全育人”项目3项;学生创作了63集《潇贺往事》系列纪录片、31部文化旅游微电影、28部“法制进校园”动画、10集电视散文《我的扶贫故事》,参与了10余部影视剧项目后期制作,发表了近100万字新闻作品;近几年,向贺州市基层新闻单位输送了10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也为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输送了广播电视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的研究生30余人。
|
张洪忠教授作报告 |
接下来,张洪忠教授进行《影视艺术的智能生产和智能传播》专题讲座。他以今日头条为出发点,讲解人工智能对传媒业产生的恐慌,介绍人工智能的含义,并通过分析电影《her》介绍人工智能的特征。从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分享智能生产的内容,包括智能内容生成,虚拟演员,智能修复影视画质等。
从科幻短片《zone out》最早开始运用AI处理的“换脸”技术;到阿里云识别等技术,尤其是镜头识别用于影视的生产;到微软小冰虚拟演员的产生;到影视娱乐app对电视和电影海报的差异化推荐;到影视作品的选角;张教授通过案例,给我们讲述了人工智能在影视行业运用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张洪忠教授作报告 |
对于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张洪忠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并表示,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起步阶段,离“人”的智慧还很远,只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机器。
|
周星教授做点评 |
点评嘉宾周星教授对张教授的精彩讲解表示感谢,认为张教授的讲解既前沿又具备了理性、冷静和思辨性,通过大量的案例使理论更通俗易懂。这是一场视听的盛宴,让在场人员对影视艺术的智能生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于人工智能,周星教授说:“人的情感和人的艺术是不太可能被人工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是人制作的产物,我们要积极努力把人的智慧发挥到人的人工智能,不能闭目塞听,我们要看到人工智能的危机,同时运用人类的智慧去应对它。”
本次讲座吸引到了众多网友在线观看交流,众多B站和快手网友积极留言,踊跃提问,张洪忠教授对网友的提出的问题也进行了解答。
今年4月,我校文化与传媒学院以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群为基础申报的新文科项目获得向教育部推荐的资格。在此背景下,我校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倡导以文“化人、美人”的育人目标,在戏剧与影视学科中强调文化生产的路径与价值引领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通过主办本次“审美与向善:戏剧与影视学名师大讲堂”,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了解了影视艺术前沿,明确了新文科背景下本专业发展和建设的方向。